今天更新了一下我的日常工具包。
在尝试了一圈的 AI 浏览器之后,包括 OpenAI 新出的 ChatGPT Atlas,还是 Dia 的细节打磨最为精细,尽管也有着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但使用上真的很顺手,尤其喜欢最近更新的 Hide Tabs 功能,开启之后,可以沉浸式浏览网页。
我自己的一个偏见,AI 浏览器好不好用,首先从浏览器来看,毕竟绝大部分的使用里,都是作为浏览网页的窗口工具。
任务和日程管理其实一直在 Things3 和滴答清单这两个工具之间切换来切换去,倒不是因为哪个更好用,而是延期的事务积累多了,需要换个工具来缓解一下压迫感,哈哈哈。
不过,这次还有其他的理由。
在之前滴答清单的使用中,我遇到了接入第三方日历的限制,大概是最多三个 Caldav 日历。之后,被迫切换到 Things3 + 日历的使用组合,并且,我自己还开发了一个可以集成 Tesla 行程、Strava 运动记录以及各种第三方 Caldav 日历的本地服务,还额外开发了一个专注工具。但长期使用下来,每次要打开很多工具,这不那么符合我的精简注意力的目标,这次,再次回到了滴答清单,好在,之前开发的集成日历的本地服务也派上了用场,消除了之前遇到的限制。
这次的折腾也挺好,还收获了一大堆自己很喜欢的本地服务。
YouTube Music 是我最近发现的另外一个宝藏,我的 QQ 音乐会员要到期了,加上极其烦人的弹窗提示,真的是个折磨,那种想骂人的折磨。我自己一直是 YouTube 会员,YouTube Music 是个附赠,不能浪费了,而且,在已经有随机电台和本地 Nas 音乐库的情况下,还是需要一个在线的音乐库服务,毕竟,下载音乐本身仍然不如下载影视剧资源方便。
不管是码字还是码代码,除了 ChatGPT Codex 以外,仍然需要一个可以精准编辑的 AI Editor。在 Cursor 与 Windsurf 中间纠结了许久,在确认我自己不会用 Cursor 本身的 Background Agents 之后,Windsurf 应该更适合我。
我对未来的期望仍然是,想办法构建些东西,不管是给自己用还是给别人用,这比打游戏有趣多了,还有意义。
这几年,我所有工作记录基本都在 Notion 里,之前曾短暂使用过 Obsidian,也做过分享,但 Obsidian 不支持协作,发布也难用,基于精简工具的必要性,我的使用决策就变长了,只要不能省掉 Notion,就继续用 Notion。
然后,在 Notion AI 支持选择调用不同的模型后,其可用性大幅提升,以前那个只能改改文字的表达,徒有其表。现在,不管是方案撰写还是 Desk Research,Notion AI 可以非常方便引用历史沉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Vibe Working,让每一次文档的撰写都能产生实质的复利,就是订阅价格飙升到了 24 刀每月。
每次在调整工具之后,我自己也好奇,到底每月要花多少钱在这种工具服务上,大概算了算,1000 元左右,不知道这个在什么负担水平?欢迎留言说说你们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