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亡的流水席
近几年,从我的婚礼到父母的六十寿宴,家里已经办了三次流水席。 与网络上的百科定义不尽相同,在襄阳的乡村老家里,流水席主要是指在自家庭院摆酒席宴请宾客的方式,临时的灶台与后厨,张罗的几个大圆桌,一桌吃完可以换下一批宾客,像"流水"一样。 ...
近几年,从我的婚礼到父母的六十寿宴,家里已经办了三次流水席。 与网络上的百科定义不尽相同,在襄阳的乡村老家里,流水席主要是指在自家庭院摆酒席宴请宾客的方式,临时的灶台与后厨,张罗的几个大圆桌,一桌吃完可以换下一批宾客,像"流水"一样。 ...
逝者为大,我无意有任何冒犯,只是觉得殡葬相关的事情,似乎总是在一个阴影地带,充满了禁忌,谈不得,生怕显得晦气,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想在参与之外,认真讲一讲这个其实不那么晦气的故事。 ...
从自驾返回杭州开始,已经慢慢构思着这篇文章的大纲,也算是自驾的乐趣之一。回程 1200 公里左右,我们把行程变成了三天两晚的边走边逛,原本准备去江西南昌尝一尝瓦罐汤,不过,省会城市周边的高速现状让我们不得不改了线路,改为绕道安徽安庆,途径黄山市宏村,再返回杭州,不算辛苦的奔波。 ...
原本想在昨天晚上就开始写这篇文章,奈何出去吃了一顿大餐,茶足饭饱无所思的情况下,对任何美食都失去了记忆。早在一两个月前已经开始酝酿这个稿子了,想法到想法的成熟总需要一段无意识的培育期,这也符合我自己一贯的拖延特征。 ...
这篇文章写了接近五个月,断断续续,直到今天回到老家才再次续上。此时屋外一改白天鸡鸣鸟叫,只剩零零星星的蝈蝈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寂静到让我立马顿悟了这深夜的 “深”。 ...
(以下皆为我主观观察,仅代表我的周围) 我的老家在湖北某个县城的乡村里,冬天的冷不能靠数据来说话(数据上确实没有北京冷),但就是冷,如果没有取暖器材,只能窝在被子里,曾想,如果解决了方言识别的问题的话,我觉得智能音箱会是老家冬天最适合的小家电,只用动口不用动手。 ...
本文最初发布于 2018 年 3 月,后备份到 Notion 本应该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奈何,我在正月十六才开始看元宵节的电视节目,但晚到的元宵节还是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都没有元宵节热闹,虽然「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舅姑」,但「十五撵毛狗儿」更适合孩子们玩耍。 ...
唉,有猫真的挺影响写东西的,两只猫在客厅上演着《猫和老鼠》似的追逐戏,我甚至能听到一只猫在拐弯时 “漂移” 的声音,难以平静…… 一篇文章写了很久很久 ...
我并不是一个大厨,虽然脑袋大脖子粗,可我既不是大款也不是伙夫。在这个塑造形象极其容易的年代,几个朋友圈就可以赚来大厨的美称,而且这个称呼早已沦为礼貌性用语,我也经常叫服务员美女或者帅哥来着,好听却不能当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