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做事确实不能太机会主义,就像写文章,似乎总是在等待一个完美的契机,一个有位子的地铁座位,恰到好处不冷不热的体感温度。但事与愿违,地铁总是拥挤不堪,暖气在人流中被逐渐放大,聒噪,闷热,不想敲击手里的虚拟键盘,还是,直接开始写吧。
本期想聊一聊工作中常见的「流程与规则」,极端的流程与规则诸如经常被诟病的政府部门,需要证明你爸是你爸,文件一式三份,不过,政府部门的流程也在逐步简化,包括流程云端化,甚至在微信中可以一次办理很多业务。但是,如我们所见,即使流程在优化,在精简,但无法被消除,长久以来的矛盾也是如此,一种个体的我们与一对多的政府流程之间的持续冲突,个体会有很多不同的情况甚至特例,但流程不是针对个人的,很大意义上是针对一个群体,我们对于流程的怨念也就可以归纳为宏观与微观的认知冲突。
曾经做过客服相关的工作,对于流程尤其敏感,不管客服有多高的效率,用户总会抱怨回复时间不及时,因为客服的目标是保证整个咨询队列的回复效率,甚至会牺牲某个用户本该可以及时收到的回复,而用户只能看到他面对的客服还没有帮忙解决问题。
简单的归纳说,流程对于团队或者公司是有必要的,是一种提高团队效率而非从某个个人效率的角度出发的,但不是所有事务都适合流程化,完全没有变通也暗示着死气沉沉和过多的拘束。
我经常看到的另一个极端,互联网公司尤其是小型创业公司对规则与流程似乎总是流露出一种鄙夷的态度,大概从骨子里就认为,只有极高的灵活度才能事半功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混乱而不确定性的灵活度经常会让新人无所适从,也让老人之间逐渐丧失信任度,因为过高的灵活度大多意味着无法琢磨的规律甚至潜规则,抑或所谓的灵活度是以职称高的人为准,低阶的他人只是被动配合。
合适的流程一般是公司关键路径和交际的规则显性化,尤其是会重复发生的关键路径和同事交际,不用总是重复发明轮子,其中,显性的浅一层意思是,文字化,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达成共识的文字规则,甚至是构建内部系统,比如通用的报销系统、A/B 测试系统等等,有章可循,如果真的要调整也是达成共识后的优化。
合适的流程有什么好处呢?
一、界限清晰,减少沟通成本
一般通过新人加入的友好度就可以看出一个团队的流程建设是否完善,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下一步,不知道各部门的对接人,没有详尽的内部产品介绍,一大堆只存在于个别同事脑海里的产品特例,好比学一门语言没有语法也没有参考书,只能耳濡目染,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太低效,当遇到同业的竞争时,业务能力决定成本,这其中就包括沉淀的流程和规则,换一种说法就是,经验的流程化。
另外一种判定方式就是不同部门甩锅程度,流程往往意味着界限尽量清晰,减少不必要的灰色地带,因为灰色界限部分拼的是谁拥有最终解释权,或者势均力敌,最后纠缠在一起,变成漫天飞舞的锅。
二、有条不紊地多任务,降低出错的概率
流程意味着沉淀出相对固定的路径,不重复发明轮子,一方面,由于不同的项目有固定的路径,那么可以按照既有的流程推进,也适用于现在当下多任务并行的现状,乱中有序,有自己的章法,好的比赛到最后就是看谁更少出错,总结经验,不断迭代。
沉淀后的流程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决策,让精力真正用在刀尖上,当事事都决策,疲于应付,我们还有多少心思去思考方向,这是一种长远的效率意识。我跟大家一样,讨厌无谓的忙碌,看上去风尘仆仆,雷厉风行,经常大部分是琐碎甚至麻痹自己的成分。
有流程的协作也会让团队成员对接更顺畅,比如研发项目经常说的里程碑,流程既可以让成员有一种全局意识,知晓当前的进度,也可以预知下一步,即,作为成员的我知道下一步该跟谁对接,怎么对接,甚至流程还可以避免很多人拉不下脸面,委托"流程"来帮助推进项目前进,类似于说"不是我催你,是我们认可的流程要求必须这样",或许,沉淀的流程就成为了那一双看不见的手。
写到最后,似乎对于流程有一种极度的崇拜,其实不然,我自己更喜欢的其实是秩序,如果工作可以一个人一件事,那么流程和规则无关紧要,只是,现在的工作总是并行多任务且涉及众多部门,无秩序太容易让人忙忙碌碌却无所作为,甚至总是在重复发明轮子。
不过,制定的规则一旦开始运行就会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或者到了某一天,规则会变得天经地义不容置疑。这意味着,一旦项目结束进入复盘时,流程本身也需要进入到复盘的状态,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