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经常找别人推荐书单,多半这个人并不爱读书,这是一种偏见,但我会一直这样坚信。不过,这篇文章不是要聊读书,而是另外一种病。
与此类似的另一种是,有人会经常找他人推荐软件或者在应用商店淘金,这样的人也多半不算真正意义上使用软件,而是像消费八卦新闻一样,好奇尝鲜,当然,这也是我的偏见。
这里想说,其实这篇文章最初的标题是 "假如我不在 XXXC 工作,我还会用 XXXC 么",以我之前的风格,答案是不会。但想想见风就是雨的媒体,不能再添乱了,还是改了。这次只是借此谈谈我对效率工具的感知发生的一些变化,因为一直以来我在周围的朋友中都是软件的狂热分子,紧盯各类层出不穷的新应用,第一时间安装第一时间了解,并向周围的人各种安利 "好软件"。而这产生的后果是,从我了解所谓的知识管理时间管理这些概念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推倒之前设计的小系统,一遍又一遍重来,并乐此不疲。
想到最近看的一本《零售的哲学》这本书,讲到团队协作的部分中说,当一个团队决定开始一个项目时,首先要考虑这个事情是不是值得去做,一旦开始就不要怀疑最初的起点,可能在这个过程你会厌倦,疲惫,纠结,但根基不动。好吧,这是一段正确的废话。
不过,由此感知的第一个变化是,如果一年后我们仍然在聊最近换了什么新手机,用了什么新的 todo 应用,我会立刻停止这段无意义的对话或者以其他方式表达我对这类谈话的厌烦。
感知变化的其中一个因素要感谢自己在一家效率软件公司工作,因为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感受持续使用一款软件的心得变化,至少我会 "被迫" 不能更换其他类似的效率应用。
好奇害死猫:应该像女生一样使用软件
频繁更换工具是一种完美的病,像《精益创业》里提到的那样,完成其实会比完美更重要,而不是演变成拖延症,总是在寻找更好的工具,却迟迟不肯开始一个至少看上去可以行得通的时间管理或者知识管理体系。
有时比较倾向于学习女生使用软件的态度,哪怕浏览器收藏夹已经塞满,或者 D 盘的 office 文档已经密密麻麻,当面对更有效的新软件时,她们会果断拒绝,"这个还要学啊,那算了,现在的已经蛮好的,用了好久了"
重新理解专业:make it professional
在与很多专业人事聊天时,我自己会发现而且他们也会时常提到,他们是最反感更新系统或者更换设备的,因为目前在一台设备上形成的工作流程状态已经在这么多年的磨合中非常适合他自己,所以你会看到仍然在用 XP 系统的研究员,仍然在 10.6 苹果系统中音频剪辑师,仍然在使用笔和纸的大学老师,专业的内容本身才是最终目标,而不是考虑是否一定要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设备。
时间对于效率工具的意义
为什么时间对软件有着很大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人使用的软件都是消费者型,而非企业定制型,使用软件就会变成与软件慢慢磨合的过程。如果你是一个产品经理,对软件指指点点,再正常不过,可惜,产品经理仍然是少数,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用户,与其 "妄想" 改造一个软件,不如重新审视并在有限的设置中按照自己所愿进行调校,这个确实需要时间。
到现在,我自己用了一年半的 todoist,用了两年的 workflowy,用了三年多的印象笔记,用了一年多的坚果云,用了两年多的 Mac 系统,有时也会忍不住去尝鲜,后来终于都忍住了,希望可以在之后忘掉这些软件本身,专心生产内容,生产想法。
也许等到浪沙滔尽,软件稳定,就知道谁真的在假装游泳。
后记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有在试过很多软件或者很多设备之后才会真正停下来,即见过太多世面,才能看破一部分红尘,而不像一个最近的笑话:李开复总是在很多演讲中说,年轻人不要追逐名利。你信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