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发布于2018年3月,后备份到 Notion

本应该在正月十五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奈何,我在正月十六才开始看元宵节的电视节目,但晚到的元宵节还是勾起了我的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年都没有元宵节热闹,虽然「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舅姑」,但「十五撵毛狗儿」更适合孩子们玩耍。

之前,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天黑之后,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会点着火把出门,走向河边的大堤上。火把是由废旧轮胎绑在木棍上做成的。在河堤上,小孩子们和大孩子们只是起哄式的走来走去,甚至与隔壁村的孩子们互相追逐,但很少会斗殴。作为汉族人,围着篝火跳舞并不是我们的强项。记忆中,漫山遍野都是火把,大概只有「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以形容当时的亢奋。当初,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毛狗是什么?真的有么?会咬人么?跟偷吃月亮的那个狗有啥关系?

元宵节火把

玩到兴起,孩子们还会将能找到的柴火堆搬来一起烧掉,火势越大,孩子们的起哄声越大。藏了许久的烟火、鞭炮私货几乎都会在这一晚上全部用掉,像是将过年积攒的喜气来一次升华。更美好的是,大人们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承诺,「今天不能打小孩」。只是偶尔,有些父母不怎么遵守承诺,或者,孩子们烧得确实有些过分了。

以上是自己的模糊记忆,写这个文章之前,我特意电话给妈妈和堂哥来确认一些信息,目前,老家确实没有这个习俗了,消失的节点似乎是在大家开始上寄宿学校的时候,大概2000年左右。从目前查找的信息来看,应该与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有关,本来是节假日最重要的参与者,除非是碰上周末,否则,孩子们都在学校被关着。

寻根溯源

楚天都市报在2018年2月8日还回忆了襄阳东津镇、峪山镇、黄龙镇一带的类似习俗,这些地方与我的老家很近,可以作为参考。

襄阳地区的撵毛狗习俗

从这里才知道,原来毛狗是狐狸或者黄鼠狼,不过,我确实不记得小时候跟着一起唱过什么,好像只是与隔壁村的孩子们互相斗斗嘴。

一篇很旧的新浪博文也提到了这个事情,「少年纪事——正月十五撵毛狗 」,不过,只有一句话: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初四拜舅姑,十五十六撵毛狗儿。

Baidu里一篇已经被删除的宜昌秭归县快讯里也有提到同样的风俗,可惜,已经没有了更多细节,只有一张快照。

秭归县的撵毛狗传统

Google照片搜索出来的全是与主题无关的萌狗,还是罢了。

我觉得,狂欢才是一个节日最诱人的地方,就像越来越流行的万圣节,一夜之间大家都变成了孩子,与昨天和明天完全不一样,「不正常」才能合群,由此之后,节日的意义就变成了回味和足够的期待。

想再变成孩子一次……

后记

在朋友圈分享了文章之后,在微信好友的提醒下,又以关键词「赶毛狗」尝试搜索了一下,原来这个在恩施土家族是一个更为风行的传统。不过,土家族的赶毛狗更为正式一些,与宜昌秭归一样,会搭一个毛狗棚来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