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打定主意,不想再把精力消耗在对抗寒冷这件事上了。回想过去,这场与严寒的较量又赢得了什么?“算你厉害”,还是一句 “你真不怕冷!” 的称赞呢?似乎无甚意义。
今天的杭州,气温徘徊在 10 度左右。我索性直接打开了电暖器,很快,有些冷意的工作间变得舒坦起来。这便是电暖器的过人之处,可快速升温。适温下,在电脑前码码字,画画图,浑身舒畅,思绪也终于能够专注在有生产力的事情上。 最难熬的莫过于这样的天气:说冷也不算太冷,却总是冷冷嗖嗖,让人浑身不自在,注意力不断被这份不适所占据。而我实在厌倦了裹着厚重的冬衣,或者抱着电脑蜷缩在沙发上。
在北方生活过的人,大概都能体会那种舒适,过往在北京,我宁愿春节不回湖北老家。在暖气充足的屋子里,即便外面寒风凛冽,屋内依然可以穿着短袖短裤,悠闲地守在电视或电脑前,轻松自在,没有任何精神阻力。可一旦回到华中地区的村子里,连起床这件小事都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之前一直有个疑问,人类发展了这么多年,发明了那么多的取暖方式,为什么冬天依然难过?
去年此时,在失去暖气庇护的杭州,我被迫粗略研究了一下各类取暖方式:地暖、电暖器、暖风机、空调,甚至研究起了海南和春城昆明的气候。渐渐地,我明白了:人们总是奢望找到一种既经济又高效的取暖方式,如果找不到,就宁愿身体硬扛。这种执念本身就是个悖论。
首先,国内根本不存在真正四季如春的城市。不能只看平均气温,要看冬季的实际温度,真的冷起来,连三亚都会让人感到不适。
其次,廉价的取暖方式根本不存在。那些淘宝店家宣传的 “一天一度电”,不是效果差,就是纯粹忽悠。
除了北方的集中供暖,性价比最高的其实就是空调,但它在零度以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电取暖器的功率基本都是空调的一到两倍,要想省钱过冬,就只能耗费大量精力去用身体对抗了。
当放下这种执念后,我反而轻松了:该开就开,与其在寒冷中耗费精力,不如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或许才是最省力的取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