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做和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了,旅行清单、游戏清单、影视剧清单、好奇心清单、写作清单等等,随着时间几乎各种想做的清单都在不断变长。

我自己经常会陷入到一种混沌任务的状态,就像小时候拿着遥控器对着电视不断换台,总觉得下一个会更有趣,一遍又一遍循环后,什么影视剧也没有看到,全是"欣赏"切来切去的广告。而现在,这一切变成了不断切换清单里的任务,看看哪个更喜欢,哪个可以更容易完成,最后把时间浪费在切换中。

其实大部分想做的事情,都是无法两分钟内可以解决的。

追一部剧,少的话1天,更新慢的话,需要一个月; 写完一篇文章,短则2小时,断断续续的话大概几个月; 看完一本书,一般15天; 玩完一个游戏可能30天左右; 自驾前往1个地方,可能1-7天不等;

专注任务的完成

以前,总是恼于同时进行的大量任务,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在结束时一堆半成品,有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无为感。

最近尝试降低预期,不追求任务完成的数量,也不追求任务完成的速度,专注于当下任务的完成,一个类型的任务一次一个,做完或者决定放弃为结束态,然后下一个,这样下来,虽然速度慢了,但反而可以开始真正读完一本书、写完一篇文章……

而且这个过程里,很多有挑战的任务需要跨越长时间周期,任务的延续性就非常重要了,将大任务拆解为每天可以进行的小任务,直到累积成一个完整性的任务,将挑战消解在每一天里,完成它。

追求时间块的完整性

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人有15分钟的冷启动任务周期,就像写这篇文章,一直很抗拒,但是强行进行15分钟"热身"后,反而停不下来。之前推崇过番茄工作法这种固定时间间隔的时间管理,挺实用,反正一次半小时,亏不了,实在不行就先强行来个半小时,而当真正有了一段「完整」的时间后,会进入到一种心流状态,更容易一口气做完,然后,下一个……

半途而废产生脏数据

脏数据会对原本想做的事情产生污染,当然,这是一个比喻…… 就像一个游戏库里半途而废的《巫师3》,中途舍弃丢了游戏存档之后,在新的设备上就更难重开了,不想重复之前的进度,只能在清单里落灰。类似的,还有看了一半的书籍,不知道看到第几集就分心的一部美剧,写到快结尾却弃了的文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