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为王者荣耀写一篇文章,作为入坑五个月的纪念,其作为游戏,已经成为现象级的存在,甚至像斗地主一样变得家常起来,而作为与微信一样"用完走不了"的应用,本身的争议也就频繁可见。
如果站在道义上来讲,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变身为人民日报的小编,九评甚至十评来讨伐王者荣耀这个游戏,不过,我只想主观讲述我的王者荣耀体验。
我对王者荣耀的喜爱起源于最初对《星际争霸》的执念,对抗性的游戏好过那些傻乎乎的养成类游戏,这只是个人的偏好。刚开始的手游,我还是在玩穿越火线的手机版,但是觉得太单调,意即在我的理解里,其可发挥的余地太少,变量也少,像玩开心消消乐一般。
我觉得,其实腾讯应该看看每个设备上安装王者荣耀的次数,那应该是负罪感的演练场,一次次上风,又一次次妥协,不断卸载和重装,像极了毒品,总是不断复吸。
不过,在这漫长的五个月里,王者荣耀这个游戏本身成了我很爱旁观和琢磨的一件事情,既是一次快速学习的演练与实践,也是一次人性的考验,极大的加剧了我的好奇心。
做自己游戏的旁观者
信息量太大是这个游戏给我的第一印象,接近60个英雄,大量长相酷似的装备,以及形似数学排列组合数量的打法。而无论你是否相信我的认真,我都是像对待一门技能一样对待该游戏,运用着自己基本成形的学习方法论,或称之为套路。
从说明书开始一件新事物,是我自己的习惯。之前学习无人机大概也是这样一个套路,厚厚的说明书在我坐在飞机上的两个小时内消化完。不否认,对于这类容错率高低危险的事情来讲,直接上手未尝不可,但是基础不牢,很容易瓶颈期。
对于王者荣耀而言,入门版说明书就是王者荣耀峡谷的地图信息,英雄的类型、长相和技能,装备的属性以及各类名词百科。我自己曾吐槽一起玩的伙伴,虽然这是一个游戏,但是也不能只是凭感觉玩,打完一两个月居然对自己拥有的英雄技能参数仍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还不如玩开心消消乐来打发时间。
而升级版的说明书就是各类英雄实战解说视频,甚至KPL比赛,这里,我最喜欢KPL主持人瓶子的解说和Sviper的零度教学,相对于那些全场秀操作的当红游戏主播,这些解说视频更值得认真对待。这里需要提到常备的应用,王者荣耀助手以及即刻App。必须说明,王者荣耀助手,真的是游戏的百科全书,节省了大量时间的搜索,还不会出现良莠不齐的信息。
即使有了以上充足的准备,但从零开始,都有着艰难而又手忙脚乱的第一个月,像最初学做菜一样,即使背下菜谱,也无法在菜下锅的刹那保持住基本体面的镇定。而解决手忙脚乱的第一定理就是,学会不要脸。为此我拉了一些玩得很好的学弟学妹来向他们请教,咨询各种现在看来特别小白的问题。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伪大厨的做菜日记》,其实有提到我们自己与父母对于技能学习的巨大思维差别。父母是在一种技能的传承中,惯性使然,知其然而不愿知其所以然,对于王者荣耀这个游戏,新经验主义更适合我们。
最初的一两个月里,我都是在玩一到两个英雄,主要是项羽,后来是亚瑟,学会支援各类脆皮英雄。在深度熟悉一个英雄之后,有一些之前的说明书信息已经在这个过程逐渐融入肌肉记忆,对站中无需更多的思考。而对一个英雄的高度熟练也会在游戏中更容易迁移到其他英雄的学习上,这也让其他英雄的上手成本逐步降低。不过,细究来看,此处带来的启发意义其实更大,也许在之后的其他学习中,击破一点并逐步迁移会是一个好的方法论。
在学车和玩王者荣耀的间隙,看完了一本《刻意的练习》。此类书籍其实没有太多新颖的概念,而是将内心已有但很少总结表达的经验更明白讲述出来,也让我对于技能的练习有一个更为印象深刻的理解,比如,更加在意游戏中别人的反馈,以及针对反馈的积极调整,类似于项目的复盘思考和迭代,推荐直接看这本书读者做的笔记,外国人的书总是70%的废话。
刻意的练习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流程,看完技能解析和解说视频,开始在实战中尝试,发现问题或者别人帮助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或者解决方案,并再次验证,以此往复。
「意识」对于知识管理的极大启发
王者荣耀里出现最多的抽象词汇,应该是「意识」,在刚开始懵懵懂懂,后来才逐渐理解,意即在比赛过程中各种决策的快速价值判断。这也颠覆了我自己对于个人知识管理的惯常理解,一直以来,我们以为知识管理的层级是信息存储、整理、搜索,到提取即止,但这依然不够,即便我看完了所有英雄的技能分析和攻略,依然会在游戏中频频失误,就像「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终极答案。尽管像我这样在印象笔记里认认真真梳理自己的英雄技能分析与攻略,真正上场的时候,也无法在每一次决策的时候都充分思考并正确决策。我觉得意识的产生,是一种长期刻意练习将知识变为直觉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大概解决了之前自己的一个矛盾点,我用笔记记录下一些知识是否意味着我不再需要大脑记忆并相信大脑只是用来思考的,此时,我更觉得,「意识」才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王者荣耀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一旦游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戏也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思维,很可笑的一点是,以前在梦里打打杀杀,突然有一天意识到,打打杀杀的部分画面已经从武打片、科幻片的素材变成了王者荣耀的精彩片段。
当然,游戏的影响不会止步于此,如果我们说微信是真正的线上空间聚合,王者荣耀应该是线上空间里最长寿的话题连接。不得不说,它复活了太多沉寂甚至死去的微信群,开黑就像是一起并肩作战的集结口号,话题原来不是用来找的。这让我不得不反思,每逢节日那些漫天的祝福是多大的空虚,不如在一起并肩"作战"来得实在。
与老同学一样,以前和老家的亲戚聊天,都是程序式的寒暄,由于分居各地,互不了解,空气总是突然可怕的安静。而王者荣耀作为老少皆宜的游戏,偶尔开黑,话题就顺手拈来,而一起奋斗过的"假象"也让亲戚的形象立体起来,不再如以前那般刻板,这大概是王者荣耀里最大的收获,于亲戚,于同学,于同事,都是。
不过,游戏是把双刃剑,而且负面的一边总是更多。
游戏是一个很容易上瘾的事情,而且是精心设计的上瘾,比起之前吐槽的新闻类APP,游戏才是此类妖精级的专家。稍有不慎,一天时间就被蚕食,也许在之前的某一天,你和我一样,为了爬上更高的排位,进入一种无意识的死循环,不再刻意的练习,而是疯狂的开局-失败-开局-再失败,等到意识恢复,突然一阵巨大的空虚和愧疚感涌来。
按照之前一位知乎作者采铜的理论,游戏大概是所有事情中半衰期最短的活动,你自己写一篇文章,在一两年后都可以被人点赞,而玩一场游戏,20分钟内到达高潮,一结束就回到了现实:房间没有打扫,电话没有拨打,说好出去游玩也夭折在家里。
在游戏里我还见识到了最无奈的社会戾气,曾经吐槽在刚到黄金段位的时候遇到的孙悟空,十个中有九个从开场就辱骂,骂自己队友,骂射手,骂对面英雄,一遇逆风就喊投,然而这种戾气是一种无法追溯的负面影响,你无法知道对方是谁,也就无从宣泄,而王者荣耀对于辱骂的惩罚几近于无,更别说挂机。曾经有一次,实在忍不住,开着语音和自己的队友吵了起来,后来只要不是开黑的局都关闭掉局内文字和语音。
不得不说,深夜十二点,就是王者荣耀的魔咒,一过十二点,戾气就像是长城以外的异鬼军团。
所谓的王者荣耀社会责任
我对王者荣耀的防沉迷系统以及社会所要求其应付的社会责任都持悲观态度,这个就像很多人吐槽,一些公众号的内容越来越庸俗,追求点击量,毫无自己的特色,其实幕后的小编是知晓的,但,主题的选择是当前数据计算出的最优解。公司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持续发心灵鸡汤的公众号知道,数据告诉他们,此类内容仍然是看客的软肋,流量的入口。而我们寄希望于王者荣耀在挣钱的同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我没有找到任何可以支撑这个做法的依据,除非PR认为,社会舆论已经对公司效益造成短期或者长期的损坏。
悲伤点说,微信「用完即走」的目标也是一个让人无奈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