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mo weekly vol.37 - 用 flomo 记录一年后,自己发生了什么变化(新年特刊)

flomo 的新年特刊推文(flomo 是一款卡片笔记工具)

好的问题能自动驱动我们获得答案

这是今天在看 flomo 的推文看到的,与自己心中的想法很契合,或者说,表达了我脑海中未成形的思考,问题的意义:

问题本身代表了诸多机会。自己的问题或者别人的问题,都是我设计产品的动力之一,至少可以从解决我自己遇到的问题开始,比如,一旦遇到软件使用不顺手的地方,我可以反问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别人也会遇到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我自己有能力设计软件,也就不需要拘泥于已有软件本身;

问题代表了可以改善的地方。解决之后生活会变得更好,这大概是每次搬完家的乐趣所在,我们会列一个问题清单,通过网络上别人的经验或者万能的淘宝,逐个解决,直到达到「舒适」为止;

问题有时代表了认知盲区。带着好奇心解决之后,就像打游戏时发现了地图的新领域,又开了一块新地图,到底大家谈的公有链是什么,什么是 RPG 游戏,Swift Playground 真的可以编程么?代糖是否真的安全?这类问题太多了,保持好奇心;

问题有时代表了风险控制。最好的解决时机是别人发现之前,这可以作为一句工作中的准则,提醒我自己,尽可能带着更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作品,至少不让自己陷入被动;

问题代表了聚焦和启发。不经过训练,人很难平白无故就长篇大论,但是一旦遇到合适的问题,我可以滔滔不绝。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读书,去对话…… 有时,跟人聊天挺尴尬的时候,我会主动转变为问题模式,对面前的人开足好奇心;

「问题」的问题之一:如何找到更多的问题?

问题来源于很多地方,比如学会发现身边存在的问题,其实只要能经常从第三方视角审视周围的一切,我们可以发现非常多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且理所当然的生活和工作,我自己的一个小技巧就是,人很难主动从第三方审视自己,但是读书和与人交谈是可以的,我们可以让这些事情更常发生;

或者,有一种苦行僧的方式,学会质疑一切,很难,但确实值得。

其他诸如,好奇心会产生问题,喜爱折腾也是,这个也是我的博客名称的来由;

另外一个小技巧,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常规问题列表,针对不同场景,俗称「思考模型」,我觉得叫思考清单更简化一些,比如,在接受业务方需求的时候一定要问的10个问题,看书时需要带着的5个问题,等等;

「问题」的问题之二: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能力不足,意识先行……

就像学习游泳一样,首先得不怕水,不能害怕问题多,甚至不愿面对问题;

不要以已有问题的数量来评价自己,这真的会让人气馁的,甚至害怕新问题,而是聚焦在已处理问题的数量上,可以获得更多成就感;

记录所有问题,如之前分享过的, Everything is Todo:简单易上手的事务管理理念 ,问题也是待办(Todo),先把问题写下来,也是一种明晰问题的过程,而且可以在无聊的时候,随机选择一个问题来处理;

记录问题的时候建议记录一下触发这个问题的动机,这样可以让自己在处理的时候,仍然可以保留较强的积极性,坚持做完;

处理问题的时候,第一性原理很重要,回到问题最本质的部分,这样不会被其呈现的当前心态所迷惑,而且一旦回归本质,往往会有更多选择;

每个问题都值得拥有一个「工作台」,这个「工作台」不是真的工作台,我喜欢为每个问题配置一个笔记或者文档,相关信息放置其中,主要是因为,很多时候处理一些问题,时间上并不是连贯的,这这些「工作台」不仅可以让这些问题随时都可以继续,还可以在处理之后,随时都可以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