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如日常习惯那样睡觉了,却在睡前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句让我足以反思自己生活的话,暂且称之为「真理」。

当一个人缺乏自律的时候,他做的事情总是在受习惯和即时诱惑的影响,要么就是被他人的思想观念所扰,几乎永远不可能去做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但是我能预料到两个结果:

  • 第一个结果:那个微博下面的评论中肯定有大量网友嘲讽与之放在一起的「心灵鸡汤」们,事实也确实如此
  • 第二个结果:即使这句鸡汤让我现在醍醐灌顶,但是不出三天,我肯定会选择性遗忘,或者对这句话产生极强的免疫效力,或者与微博下面的同仁们一样,在很快的将来就从崇拜模式切换为嘲讽模式

而这句话和这句话引发的关联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本最近刚读完的书,《谁会认错》 ,一本带着颇为俗气的书名的书籍,但却被作者以心理学的专业角度通篇阐述了「认知失调」的产生和与之关联的诸生诸相。如果放到心灵鸡汤这个问题上来讲,认知失调就是,这句心灵鸡汤引发的我对积极生活的向往,和我碌碌无为生活现状的尖锐矛盾。而这种失调的最终结果一般是,人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保护机制会让我们失去理智,以各种「合理的证据」让我们很快安于现状,恢复到认知失调之前的状态,也就是回归到碌碌无为的生活里去。

而我此时相信,自己对心灵鸡汤的态度,至少有一部分属于认知失调的范畴,即,我鄙视心灵鸡汤,「鸡汤都是坑人的,不能傻逼」,这样我才能安心睡觉,不为自己碌碌无为的状态所困扰。这也让我想起最近一直在草稿中却未能完成的一篇文章《不能遗忘的初心》,我不想遗忘最初的梦想,却是在一口一个「现实」中让自己相信,普通人就应该那样,工作、结婚、生娃和买房。

如果要回归事务的本质,也许应该重读一下这篇文章,《中国式鸡汤简史》

鸡汤产生于一个最适合它的时代,压抑之后,以真善美来促进个人的自我修行,填补了一个社会的真空。却在之后的流行中被动膨胀和扭曲,直至最后,裹挟着垃圾和真理,与人渐行渐远。

不排除鸡汤包含某些虚假的谎言和信誓旦旦的扯淡,但其中也不乏真理,一味的排斥与认知失调的自我保护,在此时有一种同流合污的快感,从心底去抵制鸡汤,顺势而名正言顺得碌碌无为。

回到那个高中年代,我也是曾经狂热的鸡汤爱好者,追捧过陈安之也读过畅销励志书籍,至少他们伴随了我的复读生活,至今犹记,在复读时的书桌里放着两本书,一本余秋雨的《行者无疆》 ,一本不知作者是谁的《狼道》 ,每逢第二节课下自习,我都会翻出来读两句,后者被我用签字笔划了无数的重点,相当于整本书。极具气势的排比励志句,不仅让复读生活像打了鸡血一样,也让作文句子多了更多可复制粘贴的内容。甚至在二次高考结束之后,将书送给了一个朋友,外加自己有点癫狂的推荐语。

书籍推荐语

也许如很多人总结的那样,真的是因为度过了那个「傻逼」的阶段,高年级的自己开始看不起低年级的我,至少,再也不相信QQ空间的热门转载,以及,加入了讨伐父母微信鸡汤的大军。

我比较担心的是,假如真的因此错过了大量「真理」,我是否还应该庆幸,或者是否应该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继续去批判那个我们标记为「鸡汤」的一切。

「相信」鸡汤有一句鸡汤式的答案:

不成功的人讲真理是没有人信的,只有真正成功的人和假装成功的人讲真理才会有人相信。我们本来反对的是假装成功的人以及伪装的真理,却碰巧反对了真理,并不屑一顾。

不过,写这个文章并不是为了立马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有三个理由:

  • 第一,只是借文章来梳理思考,不能来假装顿悟
  • 第二,我只是想与文章开头的那句醍醐灌顶的话发生更多的「故事」,记忆深刻,以免忘掉
  • 第三,想试着做一件此时内心真正渴望的事情,写完这个文章,即使已经凌晨四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