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有猫真的挺影响写东西的,两只猫在客厅上演着《猫和老鼠》似的追逐戏,我甚至能听到一只猫在拐弯时"漂移"的声音,难以平静……一篇文章写了很久很久
虽然在今年依然没有回家过年,但是比起以前那般排斥,已经180度转弯……我比较喜欢老家最美的3月4月油菜花盛开的季节,至少农忙未开始,而冷风已经失去了锐度,也符合自己一贯的「节假日不出行」的原则。
回想来看,这两年对老家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毋庸置疑,微信是排名第一的。
微信普及的日子,以往每周一通长电话的情形已经打散,从很长很长,变得,零零碎碎,但是聊天内容从些许尴尬,变得无意义但更有互动。老家群里多了越来越多拍照技术让人无法直视的聚餐照、下雪照,偶尔还有猪的进食照,而我也更愿意分享上班的情形,甚至在加班的时候,与父母直接视频连线,主要是为了给他们看一眼友爱的同事们。
如果仅靠电话联系,信息带宽过窄,声音所能传递的亲情冷暖更多的是客套和客气,一听就厌的「什么时候准备结婚」「什么时候准备买房啊」「要多攒点钱,少出去玩」
曾经渐行渐远的老家
有时特别嫉妒别人的老家,有古镇的,有山水的,有草原的,而我的老家,鄂西北江汉平原上普普通通的农村,连特产都没什么特别的。
从初中寄宿开始,每年不在家的时间已经逐渐超过了在家的;到了高中,回家的低频度迫使自己变身「客人」,爸妈也总像对待外人那样对我客客气气,而等到他们开始产生厌烦时,我也已经收拾书包又要准备上学了。
当从象牙塔里出来,再进入与村落有些对立的都市,回家就是从一个独立的世界到另外一个格格不入的空间。电话里,父母要给出生活和工作的建议,而我总是以"这和老家不一样"或者"这和以前不一样"来一一婉拒。
曾经中国式回家的折磨
可能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最早开始回家有部分强迫的性质。像一种社会运行的程序,不回家似乎显得自己有bug,其他人都在家的时候,没有人想在外显得特殊,孤单总是出现在自己逆行的时候。
而回家其实异常尴尬,主要是「三不青年」的我不抽烟,也不喝酒,也不打牌,时常被亲朋好友拉着讨论一个哲学问题,「这些都不干,你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而我总是微笑着应答,「确实没什么意思,可能也有其他有意思的」。
其他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和亲戚之间的意见不合,就像我们经常面对朋友圈里的养生文章,即使牟足了劲儿想要说服对方,却没有意义,又让关系变得过于紧张,到头来还要落个读死书的名声。
很多人说,上了学应该在村子里算是一个读书人一样的存在,会有着起码的尊重。恰恰相反,村子里的人对大学生有一种埋在骨子里的歧视感,是否得到尊重歧视只与赚钱多少有关。上学的时候,回家想帮衬着做点事情,一旦出错,甩过来的就是一句「还是一个大学生,连这都不会」,而如果想要参与一些家庭的事务,也会被「读书的娃啥都不懂」来直接回绝。
互联网在老家的扩张和下沉
在科技新闻里,总是能听到各类网络服务「下沉」 到三四五六线城镇的消息,类似于我之前写的即刻App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510598 ,当然,微信的「下沉」应该叫做扩张式渗透,毕竟最开始用微信的人依然在用着微信。
首先渗透到村子里的微信,带来了信息沟通上的极大冲击,群视频通话、微信语音、图片分享等等便利功能。一位长辈甚至检讨了最初对网络的「极力反对」,惊讶于这种有如大妈们八卦小分队式的趣味性,甚至在不见面的时候也可以听到远方晚辈们聊天的声音。
微信比QQ的俗套之处就在于最开始对于语音消息的自然支持,不会拼音或者五笔的父母也可以对着微信语音输入,以前的沟壑变成了"要尽量给爸爸妈妈发语音消息"的礼貌。
微信除了分享也让我重新换位思考自己的亲戚们,从长时间零碎的聊天来看,虽然他们有着自己的毛病和固执,有一些我认为的根深蒂固的"浅薄",但更多的是挡在中间隔绝了沟通的墙。他们喜欢烂的不能再烂的抗日剧,对新事物天然的排斥,但是我们自己也难以避免有些俗套的癖好,有多少一定是有意义的。而新事物更是相对的,因为对二次元的不理解,确切的说是正好错过了正确的事情该遇到的正确的事的时机,我也一直无法接受。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执念于抱怨,应该多些理解。
从"观察者"到参与感,“编造"意义和使命
忘记在何处看到的关于回家无聊和无意义的评论,对于回家态度上的转弯,应该始于"观察者”(参考美剧《危机边缘》的观察者)。大意是,如果我们认为回家都是无聊和无意义的,那么将自己的身份转化为低配版的社会学工作者,从"第三者视角"重新观察老家的一切,自己单独为老家在Evernote里创建了一个新的笔记本,记录村子里的一切,从祖上的故事,到村子里的"低能儿",到父母不常提起的相亲往事,到那些每年在减少的老人的名字。逐渐萧条的村子像是小人物的话剧,如果没有印记,一旦消失一些东西,不认真回想就算被删档了。
意义是可以杜撰的。这不是一句看破红尘的总结,而是看了如此多关于意义的辩论之后,也深有同感,意义更像是"一厢情愿"的赋予。但至少说明,我们能够干预一件事情的"意义",而且和主动有关。比如,我喜欢看科幻片,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意义,但当我开始跟无数人介绍说,自己长期喜欢科幻片中的怪物类电影,而且追踪收集各类怪物,有着自制完整的怪物电影列表时,这件事情就变得有意义起来。
最简单的意义,莫过于当一个家庭摄影师,每年都为老家亲戚拍合照,帮助托管爸妈手机拍下的照片。那些熟悉的童年记忆,也可以重新拍照取景。
高级的拍照比如用无人机航拍老家,连我自己都没有看过村子的全景,卫星地图上那个真心不算。后来我将航拍打印出来寄给了父母,不过,上一次没有赶上正确的时间,在回家的时候,油菜花已经不那么连成片了,以后一定要拍一次金黄土地的全景。
如果要更主动参与其中,还要要找到更多自己存在于老家的意义,一切简单易懂,没有哪个亲戚比我这样的互联网从业者离通俗科技更近了。如果有一家国企叫做互联网,我应该像这家国企的公务员一样,在亲戚眼中,科技那点小事,不都是我弄弄"关系"(搜索)就可以帮助解决的么。
曾经一度反感亲朋好友将自己当成IT管理员的态度,在一反之前接受这个事实之后 ,以前尴尬百出的串门,现在变成了全县城数码产品修复巡演,并长期提供微信远程支持,懂的与不懂的,有问必答。有事情做,比起无聊来说好太多,至少对于互联网科技,老家亲戚也越来越有意愿听取我的八卦分享,而我,从一言不发到无话不说。如果亲戚有其他话题来聊,那些众所周知的讨厌问题自然少了很多,而如果经常微信沟通,话题就更多了,聊一聊你的朋友圈也是不错的。
以往我真的高估了父母对于花钱和"高科技"的排斥,他们无法接受家里有网而我不在家同时他们不会用电脑的事实,最后折衷了一下,一个"不装网我不回家"的"威胁",加上小米盒子里2800多部电视剧的诱惑,同时附上成本的详细计算表,终于完成了长达两年的搁置争议,然后就共同开发了。
现如今,联网像是打开了阿拉丁神灯,小米盒子里沉迷着各类抗日剧和谍战剧,安装了微信,教会了使用QQ音乐听邓丽君,还有一学就会的拍照分享。甚至,一度我也开始设置每日凌晨自动断网来"辅助"爸妈克制住"网瘾",美其名曰,路由器需要休息。
当亲戚们开始都使用微信时,最初,哥哥们经常把建群当作群发,一发我消息就退群,身为IT管理员的我,为了主持公道,自觉变身为微信群群主,建立覆盖最多亲戚的微信群,定期轻度运营一下,很多人可能心里觉得,老家群要自然而然,运营就太矫情了,其实不然,使用加入微信群到把微信群为生活一部分,是一个从0到1的习惯,需要有人看似无意胜有意的引领。而通过简单数据来看,每年夏天的小龙虾季和冬季的春节是微信群最活跃的时候。
从变更心态到寻找意义,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可做,比如帮助家庭制作族谱,布置老家的照片墙,重新体验一次小时候的杀猪菜,带着父母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给亲戚们介绍更多适合他们的科技产品。
一直觉得,声称热爱生活的我们包括我自己,过于偏袒工作,再大的工作阻碍,我们都可以热血得称之为挑战,而再小的生活困难或者生活现状,我们都总是有借口视而不见,或许,主动一下,列个计划,一切会有所改变。
终于在修改最后一稿的时候,猫老老实实睡在了键盘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