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皆为我主观观察,仅代表我的周围)
我的老家在湖北某个县城的乡村里,冬天的冷不能靠数据来说话(数据上确实没有北京冷),但就是冷,如果没有取暖器材,只能窝在被子里,曾想,如果解决了方言识别的问题的话,我觉得智能音箱会是老家冬天最适合的小家电,只用动口不用动手。
由于今年有重要政治任务,所以提前回家过年。
而回家过春节,除了准备好红包和年货,还要准备好心情,一种特别亢奋的状态,才能匹配这无穷无尽的侃大山和催婚而不显得尴尬、无聊和愤怒。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会给自己布置一些业余任务,然而,最后都被打败了。躲在取暖房里,无法专心写作和假装学习,不管是拿起手机或是电脑,都有围过来的亲戚朋友指点一下,看上去是怕我尴尬才过来跟我搭句话,或是小朋友的好奇,让我不得不先回答,我在干啥,然后引出了更多新的好奇,只得关掉电脑,作罢。就连吃鸡游戏也无法正常玩耍,因为根本听不到走进的敌人的声音,最后落得被小朋友鄙视,落地成盒。
「又不是不能过」和「忍一忍」是老家最大的顽疾,催了两年才缓缓在家装上取暖的烧柴炉,至此,终于有一个地方可以不用靠跺脚来过春节,之前父母都说,冬天很短,忍忍就过去了,或者说,过年都是这个样子,又不是过不了年。
今年还剩余一个问题,那就是「靠太阳能的热水器」,与另外一个从广州回来的长辈一起吐槽着,爸妈是农民,靠天吃饭这么多年,现在还要靠天洗澡,回家后遇到的晴天少之又少,想要吸取天地之精华洗个澡真是难于等晴天。目测,今年是催的第一年,按照过往经验,还需要催至少一年。
每次回家,家乡都有变化,但不变的是那几百块钱的恩恩怨怨,依然在发酵,亲戚们之间的争吵其实都是小钱上的纠葛,但时间之长,长于我们的想象。我像听八卦一样,听爸妈讲完亲戚们之间的长长短短纠纠葛葛,又不得不祈祷,希望过年可以冲淡一些恩怨,或者年后再发酵和争吵吧。
手机已经是老家无法绕过的场景,我担心的是孩子,这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实实在在的担忧,父母精神生活的匮乏和疏于管理,亲近手机是孩子内部和外部的最佳解决方案,内部而言,没有其他好玩的活动,不如手机新奇有意思,游戏和短视频几乎可以无穷无尽,外部而言,父母们就是打牌和玩手机,对于嘈杂的小朋友,给一部手机和平板就安安静静了,何乐而不为。
一种魔幻场景就是:
一阵大声呵斥:「你们咋还玩手机,是想挨打不,别不听话」。然后,父母们低头去玩自己的手机了。
玩笑也是老家里我无法理解的对话,主要发生在大人和孩子们之间,孩子因为一件丢人的事情,可能是成绩或者某次言谈举止,被大人们当作谈资当面逗孩子,一种近似嘲讽性的玩笑,而这种成人式的玩笑让小朋友们气急败坏,等到气哭时,大人们就一起哈哈大笑。
当然,不管怎么吐槽都是老家,尽管有些恶趣味,都不阻止我持续观察它的新变化。
随着整个县城在争取先进城市,一大堆的政策逐渐凸显,我特意咨询了在政府工作的同学,其中关于农村卫生的改革非常见效,在村子里,以前随地可见的垃圾堆,已经消失不见,村子里增加了专门收垃圾的专员,而父母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了垃圾装桶的习惯,每天有人处理。
粪便排污也是一大变化,虽然家里很早装了抽水马桶,但马桶的水是随意排放的,所以,之前每年都是只有我们回家才会用抽水马桶,而今年,每一家都装了非常大的化粪桶。来自在政府工作的同学说,污水处理厂也在修建中,可见的未来会修建下水道并集中处理污水。
当然,不论我如何吐槽这个地方,我都无比期待村子里更多的变化,正在筹备的天然气下乡,正在准备的新公路待规划,越来越多的汽车,我期待有一天,村子变得更宜居,过年回家的体验变得更好,父母可以接受更多新的生活方式。
我曾经看到的最好的农村场景出现在韩国济州岛,村子里干干净净,几乎一尘不然,而且,咖啡和拖拉机可以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也并不是那么违和,希望有一天也可以看到,虽然我不爱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