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这篇文章也是断断续续写了快一个月……

开始为这篇文章码字时,杭州正好开启了热浪模式。38 度的天气里,原本没有骑行的打算,但是出门送老婆去完一个地方,似乎外面的热在可骑的边缘,于是顺路开车到彭埠大桥下,小骑了一圈,这大概就是 4+2 骑行的自在,随时随地打开后备箱骑上一圈。

4+2 其实是 4+2+1,四轮的车,加上两轮的自行车,再加上一台大疆无人机,这是我最喜欢的探索组合。

为什么选择 4+2

之前写的分享里也反复提到了这点,运动于我自己,无聊是需要对抗的最大敌人,如果每天只是重复再重复的固定线路,坚持的动力就只剩毅力了,早晚会消磨殆尽。

很早的时候在北京尝试过骑行,新鲜感止于把周围的路线都骑行了一遍,自行车就开始吃灰了。

能持续不断找到新的骑行路线与骑车本身其实同样重要,而先开车再骑车可以大幅拓展骑行的选择域,如果再搭配上小红书、高德地图、两步路、Strava,几乎有骑不完的新选项。

我们最终实现的效果是,4+2+2+1,一辆大行 P8 折叠车,外加一辆 P10,长期放在车后备箱里,一年多以来已经在大大小小几十个城市骑行过,超过 5000 公里的路程。

以下是最近一两年觉得好骑的路线排名。

CleanShot 2025-07-24 at 11.28.47@2x.jpg

4+2 的最佳实践

第一步:把车装上去

实现 4+2 确实是一件简单又不简单的事情。

「简单」是说,其实任何一辆车搭配自行车都有办法装上去,但难点是,如何让这件事变得自然、顺手,甚至不干扰日常的驾驶,最终,无缝融入到日常里。

比如,公路车也可以放在车上,选择诸如车顶、车尾,甚至直接车内。

如果放车顶,限高很容易忘记,每次放上去再拿下来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也有朋友选择放车内,每次需要先拆前轮和后轮,再放进去,后排无法再坐其他人了,而骑行前,则是繁琐的倒序。

挂车尾虽然避免了很多问题,但以上所有的通病都是,自行车默认是不会在车上的,需要先有骑行的计划,才有自行车放在车上的下一步,这无疑加重了准备阶段的耗神。

而这里,折叠车的好处就来了,如果处理得当,自行车放车上是常态,拿下来反而是少数的情形。这会让骑行的准备直接少一半。我们的骑行节奏也经常会变成,去到一个地方,如果正好接下来空出一两个小时,何不附近骑一圈探索一番。

我劝过很多有车的人选择折叠车来骑行,20 寸即可,16 寸会太小,压缩骑行的体验。对于品牌型号的选择,有钱可以直接冲小布,一万多起步,折叠起来更规整,像件艺术品。如果没有那么多预算,建议无脑选大行 P8 折叠车,三千多,属于上市超过 20 年依然热门的经典车型,大概率不会错。三千以下,不太推荐,骑是能骑,但或多或少有各种小的毛病。

image.png

选完心仪的自行车之后……

首先,让我们先量一下家里车后备箱的尺寸。

不同的车后备箱差别非常大,我们现在的 Model Y 型号的电车可以在不倒后排的情况下,直接放两辆车,而最新的小米 YU7 就明显后备箱空间少很多,这也导致我与心仪的小米 YU7 无缘了。

如果不放心,最好可以找有车的朋友先放上去试一下,这是接下来所有计划的基石。

其次,固定你的自行车在车上。

即使是折叠车,将自行车固定在后备箱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尝试过各种方法,从裸车放上去,到木隔板、弹力绳钩、前轮停车架。不稳当的自行车,对车以及司机都是一种折磨,或者把车内饰刮伤,或者滋滋滋响一路,让人烦躁。

最后,是一种特制的大行折叠车收纳箱拯救了我,推荐在闲鱼上搜索「大行收纳箱」可以找到,尺寸合适,格挡结实,还有各种固定绑带。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记得把收纳箱本身也通过绑带固定在后排座椅的靠枕上,减少摇晃。

image.png

第二步:让骑行保持极简

我自己最偏好的骑行装备是速干衣和洞洞鞋,因为可以让骑行这件事变得更日常、随意、简单,只要拿上一瓶水,基本就可以开始了。

我是有意不穿骑行服的,严格来说,只有总路程超过 50 公里,才会考虑是否穿上。虽然刚开始骑行,屁股会疼,但骑行裤能带来的作用实际不大,终极要义还是要多骑,直到度过一轮怀疑屁股的阶段,越磨越麻木,成为铁臀,短途骑行就基本不用再考虑了。

除了骑行服,还可以不要码表,不要功率计,不要心率带,不要锁鞋,一个运动手表加上手机导航就很完备了。

头盔是无法省却的,这个也放在了后备箱。

还有夜骑必备的前置夜骑灯,这是唯一需要经常补电的设备,我会在每次收纳自行车到后备箱时,顺手充个电,车的后备箱也特意预留了两个充电口。

作为户外探索的运动,骑行以外,让随手拍变得简单是另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支架是特意选择的款式,方便在骑行中单手取下并快速安回去,配合上 iPhone 的实体拍照按键,也就可以完成单手随拍随取。

CleanShot 2025-07-24 at 11.35.25@2x.jpg

除了以上这些,后备箱还建议保留一个小米充气宝和多功能螺丝刀,前者既可以给自行车打气,还可以给车本身加气,而后者就是一个类似于瑞士军刀形式的多功能工具集合,集合了不同型号的螺丝刀,这样方便每次骑行前给车做简单的补给和保养。

一些很多人关心的骑行问题

★ 折叠车会很慢么?

image.png

很多人纠结要不要买折叠车时,最常问的就是:小轮车会不会很慢?

的确会比公路车稍微慢一点,大概时速差 5 公里左右。但这只是和那些经常骑的公路车老手比。我在路上见到的很多公路车时速也就是 25 公里左右,折叠车其实很轻松就能达到这个水平。

关键还是要多骑,有一定的腿力,加上简单的改装,均速 25 没问题。要是玩得深一点,重度改装后,均速 35 也不是什么问题的。

★ 防晒怎么处理?

我见到的「勇者」都是尊贵的黑色皮肤的…… 但这个不具备参考性,虽然黑色显瘦。

推荐那种带帽檐的防晒衣,在戴上头盔之后,可以让帽檐固定而不会被风吹着四处飘,不过,也确实会让骑行的速度慢一点,毕竟风阻变大了。

CleanShot 2025-07-24 at 11.38.25@2x.jpg

★ 天冷怎么骑?

如一位经常运动的朋友所提到的:天冷,其实做什么运动都不会太舒服。

有了这句话打底,再去考虑冬日骑行的呀,就可以调整一下心理预期了。

需要准备的是多层搭配,方便运动中脱掉来调节,然后是既保温又透气的保温层,对于户外运动来说,一般都是前面防风,后背部分预留有透气的孔,最后再搭配上速干衣,就不怕不舒服的流汗了。

对于低温,其实骑起来就好了,最难的是开始,需要热身到可以骑的程度,或者忍受一下刚开始的冷启动。

如果你觉得太麻烦,也可以像我一样,选择室内动感单车作为冬日骑行的补充。

最后

本来还想在最后聊一聊我的蚂蚁搬家式的 P8 轻改装,不过,文章太长了,下次另起一篇文章来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