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一个大厨,虽然脑袋大脖子粗,可我既不是大款也不是伙夫。在这个塑造形象极其容易的年代,几个朋友圈就可以赚来大厨的美称,而且这个称呼早已沦为礼貌性用语,我也经常叫服务员美女或者帅哥来着,好听却不能当真。

下厨最辛苦的其实是最开始的那段时间,不只是要忍受自己的手忙脚乱,更要忍受周围人的嫌弃,就像一个用惯 Windows 的人突然转到了 Mac 平台,连复制粘贴都不会,鄙视在其他人眼里是油然而生的。

为什么要做菜?

出发点是为了成就感,也是为了掌控感,想起那个著名的 “哲学问题”,为什么很多小孩都爱挑食?因为吃什么都是爸妈做决定的,还未真正离家时,菜的美还未产生距离美,小孩只能顺着父母的意愿来。而现在,如果是自己做饭,我都会就着自己喜欢的味道来尝试,一盘粤式清蒸鱼,一份汉味剁椒鱼头,或者区别于北京嫩豆腐的红烧老豆腐,抑或在 “嫌弃” 北京麻辣烫式的清汤涮锅后,跟着老妈的指导做一次熟悉的带底菜的湖北炖锅,浓汤重味,合乎味蕾。

下厨与菜谱的解构

虽然有人和我说过,不要太在意菜谱,仿佛是带着深深诚意来劝诫一个执拗的书呆子,但是我依然坚持,菜谱是目前大部分情形下唯一可以依赖的东西,比起那些聊天时玄而上学的做菜理论,菜谱更靠谱。不过,网上的菜谱不能直接就用,用之前确实都需要品一品,琢磨琢磨每一步的操作,盐适量到底是多少量?花椒少许,几颗才算多呢!

之前我曾夸下海口要写一个关于做菜的 “新旧经验主义”,大概就是以此来对比家乡长辈们的学做菜与我们现在的区别,目前来说,下厨房已经成为了我的必备,但是我也会打电话给朋友 Grace 咨询秘方,一些菜谱在笔记中都会存一份,每做一次也都会适度改一下,直到这个菜谱成为自己的菜谱,这个过程就像一次又一次菜谱的解构和重构,只有自己能理解的菜谱才真正称作心中有谱,换句话说,对于我这样的理科生思维,做菜就是 aX+bY+cZ……=^_^ 的矢量求和,有量有顺序,也有有火候,否则就是玄学。

父母的厨艺是经验的积累,在传承一个地区的厨艺之后,通过试错而不断在内心修改,直到成为肌肉行为的一部分,他们很慢描述盐到底要怎么放,大概 “适量” 吧,follow your heart!如果一定要对比两种不同的方法形式的话,我的猜测是,这真的是由于传统国人的思维和年轻人思维西化的冲突,西化的思维严谨有逻辑,抽象出可传承的 “大道理”,将知识显性化,而传统的思维是不断试错,熟能生巧,将技能内化,就像师傅带徒弟。当然,我没有偏向哪一方,只是好奇。

老家的味道和传承

新旧做菜的区别还在于眼界,父母做菜绝大部分的情形下都是用自己了解的调料,熟悉的做法来烹饪不同的食材,直到到了大城市的超市,我才被南南北北的调味品震撼到。而现在,我自己做的菜虽然还有老家味道的偏好,但已经越来越淡。没有了家乡赋予的味蕾的鞭策,菜式更广泛,越来越没有地域的印记,与大城市本身一样,成为了很多人的大都市,包罗万象。

不过,在这里,“眼界” 也不是什么褒义词,因为父母才是真正传承了一个地区味蕾的一份子,味道更有辨识度,这种强而有力的味道组成了家乡记忆的一部分,悠远而深厚。

暂时先写到这里,菜还会继续做,不过,我的疑问是,如果说一个人厨艺好,是指这个菜谱好还是这个人的什么好呢?

  • 写于 2016 年 4 月 1 日,去朝鲜的火车上 *